專任師資
呂心純




合聘副教授
資歷: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博士
研究興趣:民族音樂學、離散研究、全球化、音景、現代性
開授課程: 緬甸音樂文化與實踐
電子信箱:tasaw@gate.sinica.edu.tw
研究室電話:02-3366-4694
個人簡介
音樂的流動性是我長期以來的研究關懷,其內容廣及由這個音樂特質所開展出來的多種游移文化,包括經由人口流動而產生的音樂離散現象,與音樂科技及載體發展、或市場擴展所帶來的音樂流播,以及在時間流轉下,音樂所推動的社會與文化意義之(再)生產。而其中具體研究對象為緬甸境內及境外的緬甸古典音樂家、緬甸移工與緬華移民三類社群,議題大多聚焦在他們所實踐及經驗的樂舞形式上,並針對這些形式進行歷史的爬梳與多方面議題的探討。在此涵蓋的範疇包括:音樂再現族裔文化的現代性、認同與困境、文化差異的操演性、音景建構及跨境策略、移民社群的社會底層性與能動性等。而在這些討論當中,我也致力落實民族音樂學本科的理論創見,聚焦音樂與空間相關議題與移民音樂的多重歷史思考,並力圖深化個體研究、多點域比較與習藝等研究方法的討論。
近十年來,我以下列幾個面向來切入音樂的流動性,作為研究主題的開展:
一、聲響、情感與感知之間的動態互動:試圖從游移文化內的聲響本身,探索它所反映出的集體情感、文化記憶,同時梳理隱含在其中並用以定義世代或認同的情緒結構;此外,亦著重於聲響所引發的聆聽與身體律動等感知,從中理解那些以文字語言無法、或不得言說的情緒。
二、音樂的空間性:為突破過去學者對於單一族群、固定時空脈絡的研究格局,我嘗試從多個維度開展音樂空間性的議題,力求揭發多元的行動主體,包括有過去 vs 現代、日常 vs 非日常、結構 vs 非結構、「公開式文本」vs「隱藏式文本」(Scott 1990)、底層 vs 上流、家鄉 vs 他鄉、在地 vs 全球化 vs 區域化、非營利 vs 半營利 vs 純營利,甚至被研究者 vs 研究者等。由於不同維度之間的音樂形式、符號意義與文化詮釋,可能相互連動或彼此暗示,因此,在個案研究中亦試圖從幽微互動中尋求詮釋的空間。
三、多點域的田野實踐:有鑑於每個音樂「場景」,皆是錯綜文化邏輯、人們音樂經驗與價值觀念的文化場域,牽涉多元行動者、社會慣習、資本與複雜權力關係;且單一田野場景所處的社會結構,又經常限定了研究者進入田野場域的視野及路徑,因此我強調的研究實踐之一,在於從多點場景中進行「互文」,以尋求相對固定的原則,進而過渡到音樂知識的建構與書寫。另外,透過在多點域之間來回思辨、互文尋找不同主體的能動表現,方能從民族音樂學家Timothy Rice與 Mark Slobin所奠立的文化空間分析架構上向前推進,開啓更多「第三空間」的詮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