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學生
校友
畢業留念
Previous
Next
姓名 | 原科系 | 入學年度 | 畢業論文 | 指導教授 |
李映蓉 | 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國際企業學系雙主修 | 107 | 電影中無聲的初探:以《星際效應》、《寂靜的鼓手》、《無聲》為例 | 山內文登 |
陳賢聖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 105 | 音樂風格的印象式批評研究:以廣陵琴派為例 | 沈冬 |
黃冠蓁 | 中山大學音樂學系 | 105 | 從東西混血到包含日本的亞細亞:三木稔對「異音」與「跨文化創作」的反思實踐 | 楊建章 |
夏叔安 | 貝爾蒙特大學音樂產業(Music Business) | 107 | 「創傷、療傷與化身」:重光崇拜在北美與亞洲的同志酷兒基督徒運動 | 山內文登 |
張嘉晏 | 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104 | 樂團之子:印尼移工音樂社群在台灣 | 山內文登 |
葛飛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s | 106 | 扮裝台北:台北扮裝表演中的酷兒性別建構 | 山內文登 |
林劭軒 | 中正大學 | 105 | 「歌謠」概念之流變及其在臺灣高中音樂教科書之應用 | 王櫻芬 |
廖聖捷 | 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 106 | 戀戀華語風:二十世紀中葉「國語歌曲」的星馬脈絡 | 沈冬 |
戴尹宣 | 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 106 | 共聽的情感實作:臺灣當代女同志獨立音樂聆聽經驗 | 山內文登 |
許典甲 | 臺南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 103 | 彰員鹿軒團北管唱片研究 | 王櫻芬 |
廖于萱 | 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 103 | 臺灣自然音樂中的科學認知主義、環境倫理及美學 | 楊建章 |
莊子瑩 | 臺灣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 103 | 聆聽一戰:樂團「新建築倒塌」的《輓歌》 | 楊建章 |
鮑沛蘭 | 中山大學 音樂學系 | 105 | 華樂「和」奏—日本關西地區華樂團發展初探 | 山內文登 |
陳君豪 | 臺灣大學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牙周病學組碩士 | 103 | 法式庫朗舞曲與義式庫朗舞曲: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移動 | 陳人彥 |
蔣浩然 | 南京藝術學院 音樂學系 | 106 |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 沈冬 |
王婕 | 106 | 「音聲」與「精神」之間? 論日本樂團Sugar Babe相關論述中的雙歧性 | 山內文登 | |
孔雅玄 | 東海大學 音樂系 | 105 | 「正聲」與「政/聲」:正聲廣播公司歌唱節目《歌壇春秋》與《我為你歌唱》研究 | 沈冬 |
陳家琦 | 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 105 | 南管二弦弓法:普同性、特殊性及美學變遷 | 王櫻芬 |
林 政 | 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 104 | 「再政治化」日本戰後音樂史:以黛敏郎的後期創作活動為例 | 楊建章 |
姜淳雅 Emilia Borza | 華沙大學 中文系 | 104 | 臺北與新北市的街頭樂手:認同感, 族群及社會印象 | 山內文登 |
趙翔宇 | 浙江大學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 104 | 歌應翻俚曲,舞欲效天魔——清西域詩文中的樂舞及其考辨 | 沈冬 |
馮天彥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 104 | 重探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時間性:以第三號交響曲為例 | 王育雯 |
李怡萱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104 | Ma Rainey藍調歌曲研究:性別、社會與自由 | 陳人彥 |
朴炫惟 Hyunyoo Park | 首爾大學 英國文學系 | 103 | 1970年代臺灣及韓國民歌場景的建構:以《滾石》與《流行歌月刊》為例 | 山內文登 |
洪可樺 | 清華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 中國文學系 | 103 | 聲音斷裂與來源追溯:論電子/舞曲空間錯置的美學 | 山內文登 |
陳季佑 | 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 103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2009版的誕生 | 王櫻芬 |
葉家含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鋼琴組 / 心理學系 | 103 | 災難片的配樂分析與觀眾情緒反應研究 | 蔡振家 |
鍾 愛 | 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 102 | 日治時期臺灣廣播節目「子供の時間」初探 | 王櫻芬 |
許汀昀 | 臺灣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 | 102 | 當代國語流行歌曲的時間性分析──以華語地區創作男歌手為例 | 王育雯 |
凌紫鈞 | 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彈弦組 | 103 | 「讓我的歌把你留住」:瓊瑤電影音樂研究 | 沈冬 |
劉于菁 | 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 102 | 臺灣華語流行歌的唱腔節奏──以李宗盛與張雨生的歌曲為例 | 蔡振家 |
曾筱甯 | 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 102 | 矛盾與重生──臺北中山堂(公會堂)藝文展演研究 | 沈冬 |
朗蔚‧瑪拉斯拉散 | 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聲樂組 | 102 | 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圓滿經驗:台灣布農族吟唱pasibutbut意識狀態初探 | 王育雯 |
吳孟庭 | 東海大學 音樂學系 | 102 | 鄧麗君歌曲對於臺灣健康老年人與失能老年人之情緒效應 | 蔡振家 |
許書維 | 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 102 | 「新」與「雅」:慎芝的群星會節目設計 | 沈冬 |
李惠平 | 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101 | 荷西・馬希達研究論著與音樂作品中的策略本質主義與亞洲作為方法 | 楊建章 |
夏菉廷 | 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音樂理論組 | 101 | 吹撥亂彈腔系戲曲「緊拉慢唱」板式的戲劇運用與音樂特徵 | 蔡振家 |
王敏而 | 臺灣大學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 101 | 由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發展看交響化與西樂中奏裡猶疑的國樂主體性 | 楊建章 |
張鈞傑 | 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 101 | 音樂多媒體作品的意義建構與目標客群──以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電視廣告為例 | 王育雯 |
林太崴 | 東方設計學院 美術工藝科 | 101 | 從圓標資料看戰前臺灣唱片品牌與產業發展 | 山內文登 |
朱書瑤 | 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100 | 韓國偶像劇中的歌曲運用與閱聽經驗分析:以《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秘密花園》為例 | 蔡振家 |
謝宜儒 | 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鋼琴組 | 100 | 擺盪於動靜間的非敘事影音:以黑川良一《流變:五個視野》為例 | 楊建章 |
彭威皓 | 東吳大學 德國文化學系 | 100 | 從「阿妹──阿密特」──張惠妹的轉型與自我頡頏 | 山內文登 |
卓奕秀 | 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國小英語教學組 | 100 | 「崇高」在電影音樂中的跨文化作法: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王育雯 |
黃東嶽 | 輔仁大學 德語語文學系 | 100 | 李行健康寫實電影中的音樂與音效研究 | 沈冬 |
張佳欣 | 臺灣藝術大學 音樂系鍵盤組 | 100 | 香港想像「中國」:以金庸武俠電視劇中的歌曲為例 | 楊建章 |
溫雅茜 | 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學系營養與餐飲組 / 音樂輔系 | 99 | 和聲對於主動聆聽轉調的影響──腦磁圖研究 | 蔡振家 |
李健嫆 | 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 99 | 《彼得羅西卡》第一場景的動力進程 | 王育雯 |
陳宗平 | 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 99 | 奏鳴曲式主題再現之際的張力—解決模式:音樂分析與聽眾生理測量之研究 | 蔡振家 |
楊惠絜 | 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 | 99 | 多媒體作品中媒體間的關係:以 Lady Gaga 三部音樂影片中的「兩極對立」表現手法為例 | 王育雯 |
林美如 | 臺北大學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 99 | 日治時期國策電影《莎韻之鐘》之歌曲與配樂 | 王櫻芬 |
楊宜樺 | 臺南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 99 | 想像臺灣?臺灣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南管 | 楊建章 |
陳婉菱 | 高雄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 99 |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編曲研究:以奧山貞吉之作品為例 | 王櫻芬 |
蕭禕繁 | 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98 | 「黃金家族」的想像與驕傲:從 Altan Urag 樂團看蒙古音樂與民族認同 | 山內文登 |
廖晴園 | 臺灣大學 經濟學系 | 98 | 日治時期臺灣尺八音樂活動初探──以尺八的普及 (1933-1937) 與臺人尺八家林阿發為中心 | 王櫻芬 |
王聖安 | 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鋼琴組 | 98 | 臺灣音樂中的臺灣意識──從後殖民觀點探究解嚴後之國小音樂教科書 | 陳人彥 |
陳容姍 | 臺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 | 98 | 「主歌──副歌」的曲式及聆聽行為研究──以臺灣的國語抒情慢歌為例 | 蔡振家 |
郭廷碩 | 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 98 | 日本近代動畫電影音樂研究──以《夏日大作戰》為例 | 山內文登 |
張耀邦 | 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理論作曲組 | 98 | 李蓋悌 (György Ligeti) 的作品《Artikulation》中張力變化之過程 | 王育雯 |
張孟葵 |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理論與作曲組 | 98 | 虛幻與真實交織的電影迷宮:以大衛‧林區的《內陸帝國》為例,論電影音樂建構的敘事空間 | 楊建章 |
周佳玲 | 輔仁大學 英國語文學系 | 97 | 論普法戰爭後法國東方主義歌劇裡「自我」和「他者」的性別化:以《拉克美》、《泰綺思》和《黃種公主》為例 | 楊建章 |
周靖庭 | 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 97 | 網路時代的音樂民族誌──以三個古典音樂部落格為例 | 山內文登 |
謝均佩 | 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 97 | 臺灣布袋戲中的拉丁節奏 | 蔡振家 |
何瑪丹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97 | 聲響臺灣──日治時期日語唱片中的臺灣經驗 | 山內文登 |
黃皓瑜 | 臺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 | 97 | 二十六首泰雅族聖詩探源 | 王櫻芬 |
梁湘郁 |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 96 | 日治初期臺灣慈善音樂會初探:以臺灣婦人慈善會為例 | 王櫻芬 |
蔡宇涵 | 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 | 96 | 1970 年代之後百老匯音樂劇中歌隊舞群的功能與閱聽經驗 | 蔡振家 |
楊為茜 | 臺南藝術大學 應用音樂學系行政組 | 96 | 解析紅色神話──樣板戲中的音樂基模轉換研究 | 蔡振家 |
趙彥婷 | 臺灣師範大學 衛教系 / 英語系 / 音樂輔系 | 96 | 融合本在我心──阮黎與絲竹空的世界融合爵士樂 | 楊建章 |
王俐晴 | 臺灣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 96 | 身體隨著音樂而律動:動作型態與生理訊號測量研究 | 蔡振家 |
梁韶珊 |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 96 | 華麗年代:藝霞歌舞劇團的音樂形貌與運用 | 王櫻芬 |
邱婉婷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 | 96 | 「寶島低音歌王」之路:洪一峰創作與混血歌曲之探討 | 王櫻芬 |
沈韋伶 | 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 96 | 「噪」反現場:論 1990-2001 年濁水溪公社現場表演中的音聲實踐與觀眾互動 | 楊建章 |
王孟淳 |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 95 | 1949-1966 年間中國大陸古琴之發展──以北京古琴研究會的活動為例 | 沈冬 |
阮文淑 | 政治大學 哲學系 | 95 | 重述一則傳奇──論陳達與「思想起」在七零年代台北的奇觀化歷程 | 楊建章 |
黃佩玲 |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 95 | 北朝敦煌音樂圖像歷史文化詮釋──以樂隊聲響及印度齊鼓為焦點 | 沈冬 |
張瑋芩 | 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 | 95 | 當日語歌化身為台語歌──文夏翻唱歌曲詞曲配合的探討 | 王櫻芬 |
劉延芳 |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 淡江大學 產業經濟系 | 94 | 修行教育制度與儀式音樂的轉變──以藏傳佛直貢噶舉禪定尼院為例 | 高雅俐 |
陳彥睿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音樂教育學系 | 94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 | 楊建章 |
葉奕希 | 臺北大學 合作經濟學系 | 94 | 音樂身體的空間建構及其地方感:以台灣大學鹿鳴廣場中的音樂身體為例 | 楊建章 |
黃郁芬 | 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 特殊教育系輔系 | 94 | Susanne K. Langer 論音樂張力與時間性:多層次分析初探 | 楊建章 |
張哲耀 | 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 | 94 | 凐微的響亮──騰格爾的鄉愁與蒙古認同 | 王櫻芬 |
謝怡君 | 中山大學 音樂學系 | 94 | 傳統祭孔音樂之特色在江文也作品中的實踐──以《孔廟大晟樂章》為分析對象 | 王櫻芬 |
陳君笠 | 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 93 | 日治時期臺灣管樂的發展──以「臺北音樂會」及其「新公園音樂堂奏樂」為主要探討對象 | 王櫻芬 |
林姿呈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 93 | 從日本時代臺灣音樂會生活探看洋樂在近代臺灣的發聲脈絡 | 沈冬 |
廖詩昀 | 臺灣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 93 | 譚盾《西北組曲》硏究:作品與「現代國樂的多元對話」 | 沈冬 |
葉鴻霈 | 輔仁大學 歷史學系 | 93 | 古琴曲《大胡笳》及《小胡笳》的硏究 | 沈冬 |
林倚如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音樂教育學系 | 93 | 「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音樂研究 | 沈冬 |
謝杰廷 | 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 93 | 以力動探問舞蹈與音樂的關聯:從拉邦的圓舞到尤斯的舞蹈劇場 | 楊建章 |
王意如 | 政治大學 哲學系 | 93 | 從「說故事」角度分析艾拉‧費茲潔拉的三首爵士聲樂卽興作品 | 陳人彥 |
施玉雯 | 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92 | 《文煥堂指譜》記譜法研究──兼論南管記譜概念之演變 | 沈冬 |
羅愛湄 | 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 | 92 | 古琴與中國音樂現代化 (1918-1937):以王露、王光祈及今虞琴社為例 | 沈冬 |
吳易陵 |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 | 92 | 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 (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 | 王櫻芬 |
林致名 |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 | 92 | 以亦宛然掌中劇團《華容道》──論布袋戲音樂的「外江」脈絡與探源 | 沈冬 |
蔡昀修 | 政治大學俄國語文學系 | 92 | 功學社在臺灣西樂文化脈絡中的發展──一個音樂社會史的研究 | 王櫻芬 |
楊雅婷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92 | 蓋希文器樂音樂語法的風格策略──以《藍色狂想曲》、《F調鋼琴協奏曲》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為例 | 楊建章 |
高沛秀 |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 | 92 | 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 | 王櫻芬 |
許凱琳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91 | 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 (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 | 王櫻芬 |
張坤德 | 美國麻州百克里音樂學院爵士演奏系 /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 | 91 | 從 “Just for the Love” 到 “Giant Steps”──約翰柯川早期作品中獨特的和聲 / 調性結構 | 楊建章 |
陳育胤 | 新竹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91 | 遠古至兩漢中國鼓文化探討 | 沈冬 |
李明晏 | 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擦弦組 | 91 | 印尼傳統音樂於伊斯蘭宗教儀式之音樂實踐:以印尼日惹宮廷穆罕默德誕辰慶祝活動之甘美朗西卡蒂為例 | 王櫻芬 |
楊千羽 |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音樂系 | 91 | 馬來西亞華語藝術歌曲之研究:以音樂家許元良之作品為例 | 沈冬 |
許玉君 | 輔仁大學哲學系 | 90 | 穆斯林社群在台灣的儀式及聚會中之吟誦經驗及音聲運用 | Nancy Guy |
洪梅芳 | 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90 | 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 1920 至 1960 年代為主 | 王櫻芬 |
蘇靜蘭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90 | 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 | 王櫻芬 |
梁文賓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90 | 《新婚別》敘事曲研究──由作品到社會、時代 | 沈冬 |
洪芳怡 |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 | 90 | 上海 1930-1950 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 | 沈冬 |
吳佩俞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90 | 史特拉汶斯基新古典主義時期之創作發展歷程──中大型器樂作品中的線性手法 | 王育雯 |
鍾佩陵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89 | 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亨利‧梅哲年代 (1985-2002)」之硏究 | 沈冬 |
張境嵐 |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 89 | 論中西早期音樂美學思想教化觀點之異同:以《樂記》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研究對象 | 王育雯 |
游巧瑩 | 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 89 | 節奏性的影像變化──《花樣年華》中音樂與影像的互動關係 | 王育雯 |
廖珮如 |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金融法組 | 88 | 「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 | 王櫻芬 |
陳慧玲 | 輔仁大學音樂學系 | 88 | 易學思維在周文中作品中的具體實踐:可變調式與作品《變》 | 王育雯 |
史辰蘭 | 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 | 88 | 上古梨形琵琶再分類與中國梨形琵琶之探源──以歷史圖像為主的硏究 | 沈冬 |
李明倫 |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88 | 古樂指揮家與「原真性」──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古樂器演奏錄音看古樂指揮家的音樂理念與實踐 | 王育雯 |
李怡慧 |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88 | 古典音樂在台灣的呈現──以台北愛樂電台為例 | 康嘉鐸 |
莊于寬 | 中山大學音樂學系 | 88 | 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 | 王櫻芬 |
袁光大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 88 | 淸末民初的上海戲曲表演──以新舞臺 (1908-1927) 為例 | 沈冬 |
張慧文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87 | 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硏究 | 王櫻芬 |
翁柏偉 | 臺中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87 | 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以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硏究 | 王櫻芬 |
邱詩珊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 87 | 台灣省交響樂團與台灣文化協進會在戰後初期(1945-1949)音樂之角色 | 王櫻芬 |
劉彥玲 |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 87 | Allen Forte 音類集理論的發展 | 王育雯 |
蔣欣芳 |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鍵盤組 | 87 |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研究──兼論文化補助政策 | 王櫻芬 |
蔡永凱 | 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 87 | 布拉姆斯與布梭尼改編巴哈《夏康舞曲》中之炫技性 | 洪崇焜 |
莊皓亘 | 臺北醫學院藥學系 | 87 | 由音樂分析探討音樂中之治療性要素──以彼德‧胡伯納 (Peter Hübner)《醫學共振音樂》中的「治療失眠音樂」為例 | 王育雯 |
楊湘玲 |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 | 86 | 淸季臺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 | 王櫻芬 |
呂心純 | 輔仁大學哲學系 | 86 | 緬甸弓形豎琴 saùng-gauk 之形制發展與象徵意義 | 王櫻芬 |
粘利文 | 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 | 86 | 譚盾的《樂隊劇場III:紅色氣象預告》──由作曲風格探討後現代主義在其中的呈現 | 王育雯 |
胡影萍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86 | 音樂與影像的互動──《臥虎藏龍》的影音「同韻律節奏」分析 | 王育雯 |
劉新圓 | 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動物生物組 | 85 | 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卽興 | 羅基敏、江文瑜 |
陳建銘 |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 85 | 國語流行歌曲中的編曲工作 | 王育雯 |
黃慧琥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 | 85 | 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 | 王櫻芬 |
黃于真 | 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 | 85 | 從詮釋學角度論漢斯利克《論音樂美》中的情感與形式 | 羅基敏 |
朱夢慈 |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85 | 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 | 王櫻芬 |
林倩夷 |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比較法學組 | 85 | 原住民傳統音樂著作之保護:以郭英男事件為例 | 呂鈺秀 |